美好时节·十二花令|桂花:蟾宫折桂 香满人间
桂花在中国的栽培历史长达2500余年。自汉朝至魏晋南北朝,桂花渐受僧道青睐,常植于寺观庙宇之中,点缀园林景致。唐代以后,桂花进一步走入私家园林,官宦富户与文人雅士竞相引种,蔚然成风。
桂花在中国的栽培历史长达2500余年。自汉朝至魏晋南北朝,桂花渐受僧道青睐,常植于寺观庙宇之中,点缀园林景致。唐代以后,桂花进一步走入私家园林,官宦富户与文人雅士竞相引种,蔚然成风。
明人写过一则逸事,说北人不识菱,在南方做官时,宴席上吃菱是连壳一起入口的——没说这是什么菱,我猜大概率是水红菱,只有这种生长在太湖里的红艳水灵的四角菱,菱壳才特别脆嫩,指甲一掐,壳就剥开了——牛角菱硬得像铁,元宝菱虽好些也粗硬。水红菱有个别名唤“苏州红”,这意
此《游张公洞图并引》手卷,为明代沈周游历宜兴张公洞后所作诗、文、画合一之纪游精品。三百余年后,为晚清鉴藏家吴大澂珍获,吴氏不仅倾心临摹全卷,更原文抄录沈周1200余字长文,足见其推崇之至。卷后汇集翁同龢、江标、吴郁生、顾澐等多家题跋,流传有序,文脉深厚。此卷曾
沈周(1427-1509),字启南,号石田,晚号白石翁,江苏长洲相城人,终生隐逸。其精湛的诗书画成就,开启了明代中期吴中文学流派、吴门书派、吴门画派等各艺术流派。其诗名早于画名,诗风飘逸,历代诗歌评论家对其诗歌均给予很高评价。沈周诗集在明清时代便受到重视,明弘
沈周《东庄图》册作为明代文人绘画的典范之作,不仅是一套描绘园林景致的写生集,更是一幅具有明确社交功能的“赠礼画”。本文以吴宽家族园林“东庄”为背景,探讨沈周受托创作《东庄图》的动因、图像策略及其社会文化效应。研究表明,该图册在题材选择与图式建构上,巧妙融合了私
明 沈周 卧游图册首开 37.3cm×27.8cm所谓“卧游”,是指在家里欣赏山水画。沈周(1427—1509)沈周年迈却还惦记外面的花草山水于是下笔画了一本《卧游图》册把自己游历的风景画好写出来挂起躺在家里“卧游”简直“宅”出极致浪漫苦忆云林子,风流不可追。
陶渊明作为中国文人精神的典范,其人格理想与诗学境界深刻影响了后世艺术创作。本文以明代吴门画派领袖沈周为个案,结合其诗文集与书画作品,系统考察其对陶渊明的多维度接受。研究表明,沈周不仅在人格上追慕陶渊明的隐逸高洁,在诗品上承袭其平淡自然的美学风格,更在艺境营造中
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以白昼景观为主流的语境下,沈周《千人石夜游图》以其对夜间山水的独特表现,成为明代文人画中罕见的时间性突破。本文以该作为核心研究对象,结合沈周多次夜游千人石的实践经验,探讨其如何通过“昼游”与“夜游”的双重经验,重构文人对山水的感知方式。研究表明
沈周放看到许念朋友圈照片时,指尖的烟灰恰好落在昂贵的西装裤上。她穿着伴娘裙,笑得温柔,身边却不是他。
马嵬位于陕西兴平县,是唐朝最出名的驿站,因为这里发生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,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史上赫赫有名的“马嵬之变”。安史叛军破潼关,玄宗仓皇奔蜀。途经马嵬时,六军不进,诛杨国忠,又胁迫玄宗赐死杨贵妃。从此繁华落幕,红粉成灰,马嵬坡前留一段段传诵千年凄美的故事
《冯梦龙回乡记》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、相城区委宣传部(相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)出品,江苏大江南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制作,共有12集,每集4分钟,讲述了明代文豪冯梦龙来到现代苏州相城,与卖蟹主播冯空空在相城搜寻歹人刘大,并救出刘大之女的故事。这部短剧的取景地包括相